星期六, 11月 21, 2009

芳鄰親子創造力的夢工廠 胡寶林

<升學主義的童年>
我對台灣的升學教育一直存疑。
從前聯考的年代,連小學生都要天天放學後去補習。
現在的國中和高中學生,大多數仍然背著重重的書包每天去補習,為了演練
模擬考題,所以台灣賣考題參考書的市場特別大。
小學生不再補習了,他們生長在普遍雙薪的家庭中,卻多數變成安親班或才藝班的鑰匙兒。
大學生呢?他們以「申請入學」、「推薦」、「學測聯考」等等方式競爭進入高分的名校及名系升學。文憑主義及近十年的「教改」,推動了廣設「二、三流」的大學,學生不愁沒有大學可念了,國高中的補習班風氣仍然盛行。大學收到的學生又時時被學界抱怨:怎麼越來越多天真,可愛;晚上上網,上課睡覺;寫報告不進圖書館卻靠網路下載,聽演講不會發問的「草莓族」呢 ?
他們一進大學便忙著參加團體營隊的各式各樣的活動,他們現在才開始補償童年的歲月阿!
原來大家的童年,除了背書,學「才藝」之外,就是看卡通、吃便當、上館子、郊遊烤肉長大的。我們許多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責任交給菲傭、安親班、美語班、學校及家庭電影院。親子在一起的關係不是對話,而是聽話;課餘不是遊戲,而是繼續做功課;不是一起DIY佈置家庭,而是請裝璜師;不是一起做好玩的勞作,而是買玩具。父母平常要孩子乖,遇到紅燈闖過馬路又說沒關係;更奇妙的是,在大庭廣眾之下,如果孩子哭鬧,我常常見到年輕的父母拿起手機恐嚇孩子:「你再哭我就叫警察來抓你!」更荒唐的是,有一次年近歲末,我看到一位年輕的父親拿起手機說:「你再哭,再哭,我就要叫聖誕老公公來抓你了!」孩子弱小的心靈,就像武俠小說中的「情人看劍」一般迷茫。
我們的學校教育呢?現在雖然不流行體罰、青蛙跳以及考試論分計鞭打手心。但是,上學穿制服以及上課起立敬禮的軍隊式管訓仍然是劃一的教育配方。當然,數人犯錯,全班罰站,也會是團體承擔罪過的抗生素快速藥方。

<再生孩子的創造力>
我們孩子與生俱來的創造潛力和自我肯定的積極力已經被壓得平平,只會以笑遮面了。我生活在外國的時候,最討厭是看到國人面對老外,不僅身高矮人一等,連自我意識也自甘降低一截。遇到出事了,對方強詞奪理,自已明明是有理卻不敢言明,僅是呆呆的,冷冷的動也不動的僵笑!
因此,我痛心立志要幫助中國孩子再生創造力!因為我生長在沒有升學壓力的越南,課餘卻在巷子裡玩遊戲、在舊書攤留連,又剛巧住在戲院的防火巷隔壁,常常溜進去看戲不用錢。爸爸是體育學會的理事,我打球、練琴、練舞、看魔術表演都不用花錢。長大後,又要幫忙做家務及幫爸爸做印刷工。最高興是做中學生之後,加入童子軍,學冒險露營、演戲、參加救災行動。
二十多年前,我寫了四本兒童創造力的書,希望把我在童年及國外的經驗帶給中國父母及教師。我曾經開設兒童及青年的創造力工作室,用我童年快樂遊戲及多元創意的生活模式教學。我的教學方法是走出教室,回歸到真實生活環境,把體驗和創造活動結合到生活作息去。
教大學生創意太晚了。我教了二十多年的書,從幼稚園教到博士班,有些學生都已經頗有成就,成為社會中堅了。但是我發現,他們的成功,主要是來自先天很好的家教和家風,有著創造力和主動積極的人格特資,我們當老師只不過是加鹽加醋而已!
我的心中,一直蘊釀著要開辦一個大型的兒童創造力中心。五年前的一個機緣下,我和中原大學的張耀仁師母詹琪芬,租下了一百坪的眷村,創辦了「芳鄰成長園」。雖然我們是以讀書會和社區營造為方法,但事實上,我們的工作站已經成了我夢想實現的創造力中心了。

<家庭日創造力活動>
  芳鄰成長園的活動,除每日的親子共讀和各式各樣的親子班如書法、美術、天文、讀古經、親子數學、另類保健……之外,每月都有一個家庭日。通常都是半天,至少有四小時的聚會時間。多數是從上午十一時開始,一家一菜,用餐後才進行節目。家庭日由工作小組規劃。每半年訂好一個主題或是臨時確定。其內容包羅萬有,包括有美術活動、兒童戲劇表演、魔術與肢體工作坊、元宵提燈、端午包粽、歲末聯歡、會員年會等;特別專案活動如親職講座、參訪郊遊、生命哲學講座、心靈電影、楓香茶會、歲末跳蚤市場、嘉年華高蹺踩街、獨輪車培訓、青少年創意營及學生社區營造培訓等,則以家庭日的檔期排入。
  家庭日是芳鄰的多元性團聚活動,既溫馨又充滿動力。芳鄰的主要參與活動者有一個特色,就是以全職主婦為多,平時常來的男人,除了我和我的助理學生、以及張耀仁老師,還有興傑、盛恭和學禹等。到了家庭日,多個家庭的男主人都冒出來了。有幾家的老人家(我和內人也算吧)會在家庭日那天同來的。眷村老人也零落的前來聚餐。外籍的新移民家庭(我這個越南老華僑也算在內呀)也有幾個,豐富了家庭日的餐點和照片分享的內容。家庭日好像是一個大家族的返家日,有些大人和小孩還特別打扮得既活潑又不花枝招展。芳鄰人從來都是以簡單樸素又有本土風味的姿態出現,媽媽們都忙著家事和兒女事,似乎都來不及特別打扮。有幾個媽媽的確是亮麗可人的,可人之處不是靠脂粉口紅,是他們會吐出甜而不媚的話語和笑聲。平時大家都習慣坦承可親相待,而且敢於開口讚美別人。五年來大概僅有兩、三個不能適應「芳鄰生活」的成員離開。芳鄰成長園100坪的空間有個好處,有兩個可坐臥的大平台及四、五個不同的沙發和竹椅角落。小孩一小組、一小的各得其所;大人也能三三兩兩地退到一個角落分享個人的家事及家家難經。芳鄰媽媽們透過多樣的創造力活動和閱讀,在心智上的成長是潛移默化的,雖談不上有什麼大創意,但大家關心家庭成長中的愛心教育和保健兩大主題,變成了夫婦、婆媳認同溝通的媒介。

<傳統節慶的再現>
  家庭日的活動有隨傳統節慶舉辦的。許多節日其實都包含全家的勞作和創意。譬如端午節我們圍成一圈圈包粽子或做香包、玩小米布包遊戲,既是團體創作,還可以話家常。包了粽子大家帶回家分享,也讓孩子帶到中壢夜市去學習兜售。小朋友難得的買賣經驗呀!
  每年元宵節我們都有做花燈活動。除了廢物造型外,我們還從草屯的工藝中心訂購竹材做比較專業的花燈,這種創作活動為時兩個週六。元宵夜,首先把做好的花燈,五顏六色、張燈結綵地掛在鋼架上讓大家欣賞,並且舉辦一家一菜封街一小段的活動,把眷村的鄰里及大學生叫出來一起享用。中原大學校長和里長也被請來了。接著,大家提著自已創作話灯籠去遊街遊巷,先穿進小眷村去向鄰居問候,向老店的爺爺奶奶恭喜,唱一首民謠,送幾條冬季保暖的圍巾或按摩弓。大家走到中原大學的生態池去做猜燈謎活動。
記得我在越南的童年,元宵節都提著燈籠,穿著新的木屐板(從前只有在新年才買新鞋子、新木屐板呢),在巷子裡劈劈啪啪地招搖過市。那種難忘的樂趣呀!
  從前的年節都有美術活動及勞作的生活創作,不必去才藝班呀!我們還有許多自己創作的傳統童玩呢!
  芳鄰燈具用竹枝做燈骨,用麻線或是手抄紙、彩色塑膠文件夾等做燈皮。麻線及手抄紙製作過程,還可以把小花朵、舊花碎布乃至自己的頭髮都黏到紙槳或麻線網去了,真是身體髮膚都入畫了。麻線網燈皮是同巴蕾舞裙的紗布做底,稀槳糊刷面,真麻線或塑膠繩絲(用鋼刷刷絲)鋪黏其上,再灑上小花、小葉、頭髮,用吹風機吹乾後,紗布撕開就成了美麗的燈皮或桌巾了!製作的時候小孩子多,大人還要幫忙,果汁機打紙漿要排隊,吹風機也要幾台,手抄紙還要用報紙疊壓。這麼一個用「童工」的創意工廠組織起來,手忙腳亂,真不容易呢!

沒有留言: